English

世纪奇迹

1998-12-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邓小平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乡镇企业,顾名思义与乡镇有关,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关系不会太密切吧!错了!当你享受现代生活所带来的乐趣时,你周围有着许多乡镇企业产品;当你感受到祖国综合国力日渐强大时,原因之一就是因了乡镇企业的巨大贡献!今天,乡镇企业正在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尽管它还并未被每个人所熟知。举个例子吧!比如你拥有十件服装,有的还贴着你念不出的英文标签,但你怎会想到其中的八件就出自乡镇企业之手?因为乡镇企业生产的服装目前已占到了全国产量的80%。

不仅如此,乡镇企业经过20年来的蓬勃发展,现在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经济的半壁河山,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乡镇企业发展如此迅猛,以至于国外有人惊呼,这是本世纪中国为世界创造的经济奇迹。

乡镇企业今天已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它蹒跚学步时的样子是什么样的。追寻历史的足迹,我们才发现,乡镇企业呱呱坠地的时刻竟要追溯到五十年代。据记载,1956年2月,江苏省无锡县东亭镇春雷村成立苏南第一家高级合作社时,原属互助组、初级社的一家造船厂就并入了这家生产资料完全公有制的合作社,这家造船厂就是苏南第一家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由于苏南的乡镇企业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头羊的地位,所以它也可能是全国最早的乡镇企业之一。不过,那时它的名字不叫乡镇企业而叫社队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位置还是微不足道的。

乡镇企业真正开始发展起来还是源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如同一声惊雷,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社队企业开始了历史性的转折。我国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普遍推行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和发展,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感召下,冲破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因地制宜,以多条投资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生产方式,有声有色地登上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大舞台。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就像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少年,个头嗖嗖地往上蹿。1984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企业。当时农牧渔业部向中央呈送了“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3月份,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这个报告。从这时起,社队企业正式更名为乡镇企业,四个轮子(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一起转,六大产业(农、工、商、建、运、服)同发展的局面开始形成。当时乡镇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非常宽松,“黄金时代”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末。1988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495万人,总产值7018亿元,实现利税892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倍、13倍和7倍。邓小平关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评价就在这一时期。

不过,这一时期的乡镇企业还逃脱不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窠臼,它的生产方式大部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也不那么精细,无论从资源、效率还是环境保护、市场竞争等方面来说,都还乏善可陈。虽然它在长期沉闷单调的农村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涌进了大量新鲜空气,给不甘囿于黄土地的广大农民带来崭新的希望,但在即将来临的市场风暴面前,大多乡镇企业还显得过于稚嫩。

1989—1991年是乡镇企业的整顿提高阶段,国家采取了“调整、整顿、改造、提高”的方针。由于银根紧缩,大批乡镇企业被迫关停并转,相当数量的乡镇企业职工重又回到了农田。但是这正是一个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机会,不少乡镇企业苦练内功,强化管理,大力引进外国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并到国外寻找市场。无形之中,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使乡镇企业与国际大家庭日趋融合。前面我们提到带洋标签的服装就出自这些同外国资本、技术结合之后的乡镇企业。同样,这些标有“MADEINCHINA’的服装在国外的市场里以其物美价廉的特点吸引住了顾客的目光。遗憾的是,大部分产品因自身没有过硬的品牌,只好贴着“洋商标”出现在国外的橱窗里。好在不久以后,这种情况就有了很大的改观。

不管怎样说,经过这三年的磨炼,能够生存下来的乡镇企业,都是那些克服了先天不足,蕴藏着深厚内力的顽强生命,这无疑对以后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春天,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发表,把我国改革开放带入一个新阶段。邓小平在谈话中认为,乡镇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优势之一,给亿万农民和广大乡镇企业干部职工以极大的鼓舞。乡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又一次跃上浪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9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和利税总额分别达到了1978年的4.8倍和56.8倍。

这一时期的乡镇企业已不再是往日土头土脑的样子,大家你追我赶,形成了一种大干快上的“四高”(高速度、高起点、高投资、高效益)“四大”(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大提高)新局面。到1996年有5000多家乡镇企业达到了国家大中型企业的标准,有近600家企业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广东的容声冰箱、福建的安尔乐卫生巾等200多个乡镇企业产品被农业部确认为名牌产品;1000名乡镇企业家受到农业部表彰,其中山东兴华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建章、四川新兴集团公司总经理尹大荣、吉林四平红嘴集团公司总裁卢志民、浙江万向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等十人还被评为中国乡镇企业功勋。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中西部乡镇企业的落后形势就更为明显。国务院总理李鹏于1993年2月14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定》,对中西部乡镇企业的税收、贷款、人才以及东西部经济联合等优惠政策作了详尽的说明。2月18日《农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评论员文章《要的就是比翼双飞》,文章指出,东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腾出一部分商品市场,一些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从而带动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了,可以为东部地区发展高精尖产品、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条件,同时也为东部地区提供广阔的市场,从而实现全国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大提高。

1994年,《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出台,大批东部乡镇企业的资金、人才涌入西部。开发中西部,对东部乡镇企业家来说,实在是义利兼得之举,这是经济规律和政策引导下的当然选择。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穆尔达尔认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方面使先发展地区发展更快,使后发展地区发展更慢,形成“回波效应”;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形成“扩散效应”,即先发展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自然资源限制及市场规律作用,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因而产生了向后发展地区转移某些产业、资金和技术的要求。乡镇企业开展东西合作,正是适应这个发展规律的要求,把东部和中西部的优势互补,一方面使东部乡镇企业优化了产业结构,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给中西部引来了发展的机会。

1996年4月9日,《农民日报》刊登一篇消息,题目是《陕甘宁乡镇企业“幼树成材”》,说的是先天不足的陕甘宁乡镇企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分别成为本省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这或许可以为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的成功以及穆尔达尔的理论附带做个注脚。

1997年是幸运女神对乡镇企业格外垂青的年份,乡镇企业历史上的“三件大事”在头三个月里就迫不及待地发生了:1月1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公布实施;14日,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乡镇企业工作会议;3月11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文件。从此,乡镇企业历史的新篇章徐徐揭开。1998年4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乡镇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讲话,极大地激发了乡镇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广大乡镇企业面对国内外市场的严峻挑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重点,整体素质、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据统计,1997年乡镇企业创造增加值2万亿元,比1996年增长17%,利润总额达4800多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11%。

十几年前,人民日报一位记者在农村采访时问农民眼下最缺什么东西,一位老大娘不假思索地答道:“缺钱!”时光荏苒,今天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已从1978年的130多元提高到2092元。其中,乡镇企业的贡献有多大呢?

官方统计数字表明,“八五”期间,农民纯收入净增部分的一半来自乡镇企业,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据笔者调查,这个比例还不足以准确显示出乡镇企业在农民增收方面的巨大作用。比如,著名的营养型叶肥生产企业广西喷施宝公司近年来累计推广使用喷施宝12亿亩次,因农产品增产而创社会经济效益360亿元,平均每个农民能增收三四十元。像这样以化肥、农药、优良品种为载体,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直接增收的乡镇企业有多少,农民增收又有多少呢?

江苏有个著名的村庄,叫华西。去过那里的人们往往会被那一排排整齐别致的小楼所吸引,更会惊异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小汽车。汽车,楼房,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占此先机的竟然是华西农民,而不是北京的居民,上海的百姓。这些真切体现乡镇企业给农民带来富庶生活的例子其实比比皆是,像天津的大邱庄、北京的韩村河,河南郑州的南街村,等等。走到这些地方,你头脑中原有的中国农村的形象将会荡然无存。

乡镇企业不仅使农民收入提高,农村面貌改变,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自身的素质,改变了农民传统的形象。20年来,中国农村二三产业在农村社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30%上升到60%,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务工经商,从他们当中还涌现出不少成功的企业家。许多身穿名牌服装、出入高级酒店、整天飞来飞去的老板、巨富不久前其实就是庄稼地里的好把式。有的社会学者认为,农民一旦抬起头来,走出黄土地,在他们身上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农民素质的提高决定了农村面貌的变化,进而决定了中国面貌的变化。因此,乡镇企业的崛起使农村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二、三产业大军,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

注意报纸农村新闻的话,你可能会发现这样的标题:某地农民负担几年未增一分钱,某地农民负担重不堪言等。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就是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不同。乡镇企业不但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而且成为增加集体积累、兴办公益事业的坚强支柱。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福利事业和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在乡镇企业发达的地方,当地干部可以自豪地宣称,他们在完成修路、建校、通自来水等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农民负担近年来不但未超过国务院规定的人均收入的5%,而且还未超过几年前的绝对数。这意味着现在的农民负担只占人均收入的2%或3%,因为人均收入近年来大幅增长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集体经济成为源长之水、根深之木,有实力进行各项建设,不需要农民多掏腰包。

农业产业化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农业从自然生产到充分产业化、市场化的转化过渡的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业风险。提高农民收入。它同样离不开乡镇企业的支持。乡镇企业同其它企业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负有支援农业的义务。20年来,乡镇企业用于支农补农建农的资金已达1500亿元,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业技术装备。有些地方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了种养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形成了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在种植、养殖、加工、储藏、运销等各个环节,采用现代设备和工艺,生产效率和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目前全国乡镇企业中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30多万家,在实现农业产业化中起到了龙头作用。

由于乡镇企业的主体是工业,大批农民亦工亦农亦商,从客观上促进了工业小区和工商聚集的小城镇的建设。目前全国已形成近6万个小城镇,它们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展示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广阔前景。有人说,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是农村的三大改革成果,其实这不是相互独立的三件事,而是三条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前面我们说过,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有着乡镇企业的巨大贡献。199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比1980年翻了两番,各项经济指标都有突飞猛进的提高。乡镇企业目前已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从日用消费品生产到生产资料生产,几乎无所不包。具体一点看,许多产品在行业中所占比重还很大,如原煤占40%,水泥占40%,食品饮料占43%,服装占80%。199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3,全国税收收入的1/5,全国出口交货值的1/3都来自乡镇企业。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说:“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规律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他明确指出当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引导和支持。

乡镇企业创建之初,本是无章可循的。这就要求它必须有一个灵活高效的机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合资合作企业,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都能促进生产力发展,都是公有制经济新的形式。江总书记的讲话更坚定了广大乡镇企业职工的信心。原来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的温州,通过自愿联合与合作,纷纷建成股份合作企业或股份制企业;原来以集体经济一统天下的苏南,50%以上的乡村集体企业推行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其它改制形式。

由于乡镇企业有一个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使得企业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各种所有制成分日趋融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要追逐高额利润的本性在乡镇企业里就显得愈发明显,它会突破企业、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以投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不同的方式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如山东菱花集团兼并了8家国有企业,实现了企业低成本迅速扩张;浙江万向集团实现了企业从产品经营到商品经营再到资本经营的大跨越。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走的也正是这条路。

乡镇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与开放所提供的宝贵经验还不仅于此。当乡镇企业从计划经济夹缝中顽强生存下来的时候,靠的是什么?企业不吃“大锅饭”,职工不捧“铁饭碗”,干部不坐“铁交椅”。这种机制使乡镇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连同乡镇企业自主快速的决策机制,能上能下的干部机制,自负盈亏的约束机制,酬效挂钩的分配机制都为我国经济领域改革以及其它领域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